細菌吃掉心臟瓣膜 老婦死裡逃生

2015013014:03

【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/台北報導】心內膜炎是致死率相當高的心臟感染性疾病,千萬不可小覷。雲林1名67歲婦人年初突然發燒、四肢無力,起初以為感冒,詎料,1周內卻意識模糊,深處病危狀態,後來才知是細菌侵入心臟,導致細菌性心內膜炎,差點送命。


 

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張兼華指出,感染性心內膜炎就是心臟感染,主要是指患者的心臟內膜和心臟瓣膜受病菌感染而發炎,病菌可以散發於血流之中,引起其他的併發症,病況嚴重,也可能致命。

細菌侵犯心臟瓣膜 增加手術困難度

這名婦人當時在急診做的超音波檢查,顯示左心房與左心室間的二尖瓣幾乎已被細菌「吃掉」一大半,且發炎指數很高,加上因細菌侵犯心臟瓣膜,導致瓣膜出現細菌贅生物,脫落後隨血液循環全身,一旦阻塞血管恐引發中風,甚至猝死。

由於手術相當棘手,必須先處理心臟裡頭沾粘很嚴重的地方,通常開心臟會先把胸骨打開,接著將心包膜切開就可以看到心臟,但這位病患卻是心臟因為沾粘而貼在胸骨的後方,組織都沾粘在一起,更增加手術困難度,所幸及時搶救,終於恢復健康。

Gate9花花系列ABS霧面兩件組28吋+20吋輕硬...Gate9米字英倫系列兩件組28吋+20吋輕硬殼旅行...Gate9波西米亞系列ABS霧面輕硬殼28吋+24吋...
 

 

 
 

心臟瓣膜有問題 容易遭受細菌感染

張兼華醫師強調,各種心臟缺損都可能發生細菌性心內膜炎,但最常見的是在主動脈瓣損害、開放性動脈導管、法洛氏四合症、心室中膈缺損、主動脈窄縮及二尖瓣脫垂且具有二尖瓣逆流。

事實上,細菌性心內膜炎大部分是口腔、泌尿道或腸道細菌引起,尤其是像洗腎、癌症、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免疫力低的病患,或本身心臟的瓣膜有問題者,細菌容易從頭頸部的循環侵犯到心臟瓣膜,甚至可能簡單牙齒治療就會感染。

心內膜炎高危險群 及早發現治療

臨床上觀察,心臟有四片瓣膜,主動脈瓣及二尖瓣最易受細菌感染,尤其二尖瓣感染率最高。一般而言,細菌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療,但如果心肺衰竭,且瓣膜上贅生物大於1公分,就需開刀治療。

統計也發現,年齡大、人工瓣膜植入者、心內膜已有損害、心臟結構異常,有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者,較易感染性心內膜炎,或是剛接受心臟手術、留置有導管的病人,均屬感染性心內膜炎症的高危險群,一定要提高警覺,及早發現治療。

【醫師提醒】:

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,平常應注意口腔衛生以及牙齒保健。看任何醫師,尤其是牙醫師,應先告知本身有無心臟辦膜疾病。另外,老人家的感染症臨床表徵,通常不明顯也不典型。因此若身體出現任何異狀,應早一步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