膽囊切除病患需注意補足維生素D

2021032312:23
膽囊切除病患需注意補足維生素D
若膽結石阻塞膽道,常會引起膽囊或膽道發炎,使膽汁未能順利釋出,而滯留在肝臟或膽囊內,反覆引起上腹部疼痛、發燒等症狀。僅為情境配圖,取自shutterstock。
 

人體的營養來自食物,食物含有各種營養素,包括醣類、蛋白質、脂肪等巨量營養素,維生素、礦物質、食物纖維等。腸胃消化器官負責食物的分解與消化,它們具有蠕動機能,且能分泌酵素如胃液、腸道和胰臟的各類酵素、肝臟的膽汁等,發揮重要機能;這些酵素將食物分解成微粒,增加與腸道絨毛的接觸面積,便於吸收並運送到各器官進行貯存或應用。

前述消化系統和器官的機能會因年齡、疾病(如腸胃炎、炎性大腸疾病、胰臟炎、肝炎、手術)、腸道菌落、生理狀況(如生長期、懷孕期)、藥物等而受到影響,直接和/或間接影響對食物的吸收與代謝,值得注意。

以脂肪的消化為例

需良好的腸道蠕動機能加以攪拌,胰臟的解脂酶加以分解,膽汁也扮演重要角色,提升脂肪的消化作用。肝臟分泌膽汁,運送到膽囊內濃縮和儲存,膽汁的另一作用為排泄肝臟的代謝物,如膽紅素、膽固醇、藥物、毒物等。

在進食時膽囊會釋出膽汁,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與食物混合,將脂類食物中的脂肪顆粒加以乳化,讓脂肪更容易分解,不但有助於吸收食物中的脂肪,也同時增加脂溶性維生素A、D、E、K的吸收;膽汁在脂肪與膽固醇的消化與代謝上功不可沒。

目前飲食西化,平日常攝取許多高脂高熱量飲食,對脂肪的消化造成重大的負擔;不但需要腸胃健全,肝膽的機能也十分吃重。

臨床上若因膽結石阻塞膽道,常會引起膽囊或膽道發炎

使膽汁未能順利釋出而滯留在肝臟或膽囊內,經常反覆引起上腹部疼痛、發燒等症狀,嚴重時可能會引起細菌感染或敗血性休克,若採保守治療無效,必要時需接受膽囊切除。

在膽囊切除後,無法發揮貯存膽汁和依進食需求而釋出膽汁的機制,此時肝臟仍可分泌膽汁,但隨即將膽汁釋入腸道,不再配合進食來控制膽汁的釋出。因此若瞬間吃進大量高脂食物時,膽汁量會相對不足,使脂肪消化和分解代謝未能完全,容易引起腹瀉、油便、體重下降等,增高心腦血管病和肝臟疾病風險,長年後會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,造成脂溶性維生素A、D、E、K的缺乏。

所以膽囊切除患者,需要調高脂溶性的維生素的補充

才能滿足生理需求,研究證實,切除膽囊的停經後婦女,其血清中的維生素D濃度、腰椎和髖部的骨密度,都低於對照組,應多注意。

治療上首先應注意維持肝功能的正常運作,保全正常的膽汁分泌與代謝,但因應膽囊切除後膽汁的排出量,不足以應付短時間內攝食大量高脂食物,所以應節制一次的脂肪攝取量,以免影響消化和吸收,衍生相關症狀。

膽囊切除後採用少油、多蔬果的飲食比較適合,但應注意補充脂溶性維生素群。必要時建議諮詢營養師和醫師,有症狀時應及早檢查並進行治療,以維持良好肝膽機能,定期追蹤檢查,以免造成重大損傷。